再困难的问题也有解决的方案,但这些方案却良莠不齐。
Spriting是一种将很多较小的图片合并成一张大图,再用JavaScript或者CSS将小图重新“切割”出来的技术。
网站可以利用这一技巧来达到提速的目的——在HTTP 1.1里,下载一张大图比下载100张小图快得多。
但是当某些页面只需要显示其中一两张小图时,这种缓存整张大图的方案就显得过于臃肿。同时,当缓存被清楚的时候的时候,Spriting会导致所有小图片被同时删除,而不能选择保留其中最常用的几个。
Inlining是另外一种防止发送很多小图请求的技巧,它将图片的原始数据嵌入在CSS文件里面的URL里。而这种方案的优缺点跟Spriting很类似。
.icon1 {
background: url(data:image/png;base64,<data>) no-repeat;
}
.icon2 {
background: url(data:image/png;base64,<data>) no-repeat;
}
大型网站往往会包含大量的JavaScript文件。开发人员可以利用一些前端工具将这些文件合并为一个大的文件,从而让浏览器能只花费一个请求就将其下载完,而不是发无数请求去分别下载那些琐碎的JavaScript文件。但凡事往往有利有弊,如果某页面只需要其中一小部分代码,它也必须下载完整的那份;而文件中一个小小的改动也会造成大量数据的被重新下载。
这种方案也给开发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。
最后一个我要说的性能优化技术叫做“Sharding”。顾名思义,Sharding就是把你的服务分散在尽可能多的主机上。这种方案乍一听比较奇怪,但是实际上在这背后却蕴藏了它独辟蹊径的道理!
最初的HTTP 1.1规范提到一个客户端最多只能对同一主机建立两个TCP连接。因此,为了不和规范冲突,一些聪明的网站使用了新的主机名,这样的话,用户就能和网站建立更多的连接,从而降低载入时间。
后来,两个连接的限制被取消了,现在的客户端可以轻松地和每个主机建立6-8个连接。但由于连接的上限依然存在,所以网站还是会用这种技术来提升连接的数量。而随着资源个数的提升(上面章节的图例),网站会需要更多的连接来保证HTTP协议的效率,从而提升载入速度。在现今的网站上,使用50甚至100个连接来打开一个页面已经并不罕见。根据httparchive.org的最新记录显示,在Top 30万个URL中平均使用40(!)个TCP连接来显示页面,而且这个数字仍然在缓慢的增长中。
另外一个将图片或者其他资源分发到不同主机的理由是可以不使用cookies,毕竟现今cookies的大小已经非常可观了。无cookies的图片服务器往往意味着更小的HTTP请求以及更好的性能!
下面的图片展示了访问一个瑞典著名网站的时产生的数据包,请注意这些请求是如何被分发到不同主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