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240 lines (176 loc) · 6.87 KB

Chapter1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240 lines (176 loc) · 6.87 KB

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

[toc]

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

电路交换的特点

  • 面向连接

  • 必须经过三个步骤

    1. 建立连接(占用通信资源)

    2. 通话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

    3. 释放连接(归还通信资源)

分组交换

流水线级报文交换

  • 发送端

    • 长报文划分为较短的/固定长度的数据段
    • 每一个数据段添加首部(header)构成分组(packet)
      • 首部包括地址等控制信息
      • 分组是互联网中传送数据单元
    • 依次发送各分组。
  • 中间节点

    • 即分组交换机(如路由器(三层交换机)和二层交换机)
    • 存储转发形式根据首部信息将分组逐跳转发至目的地
    • 经历的分组交换机和通信链路成为网络的路径(path || route)
  • 接收端

    • 剥去首部,恢复报文
    • 可能有丢失/乱序/重复/篡改/冒充
  • 优点(理解即可)

    1. 高效(动态分配带宽,逐段占用链路)

    2. 灵活(分组为单位)

    3. 迅速(不必先建立连接)

    4. 可靠(自适应路由选择)

  • 问题

    1. 时延
      • 处理时延:逐跳决策的路由查找
  • 排队延时:存储转发的排队

    1. 附加开销(如首部的开销)

Internet 基本概念

  • 直连链路
    • 所有节点均直连
    • 包括点对点、多路访问
  • 交换网络
    • 结点(node)+链路(link)
    • 包括主机(host)和交换结点(switch)
  • 互联网
    • 路由器互联网络,网络可以嵌套网络

Internet 的组成

端系统(end system)通信方式

  • 客户-服务器方式(C/S)
    • 客户(client)是服务请求方,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
    • 服务器(server)是服务提供方,自动调用,不需知道客户地址
    •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网络边缘,网络核心只负责传输
  • 对等方式(P2P)
    • 每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
    • 性能瓶颈低,单点故障影响小

接入网(access network)

  • 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(edge router)的物理链路。

网络核心

  • 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络,提供连通性而非具体业务
  • 包括2类分组交换机,二层转发/三层转发
  • 由ISP组成
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

性能指标

速率 data rate

  • 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
  • 又称数据率/比特率
  • 单位是 bps

带宽 bandwidth

  • 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
  • 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网络所能传送的比特数

吞吐量 throuphput

  •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信道/接口)的数据量
  • 表示测量性能
  • Throughput = Tansfersize / Transfertime
    • 其中 Transfertime 包括
      • RTT(发请求并返回数据的往返时间)
      • 把数据传到网上的时间
    • 即 Transfertime = RTT + Transfersize / Bandwidth
  • 大量数据传输有助于提高吞吐量
  • 测量时关注小包吞吐量

时延/延迟 latency/delay

  • 数据在网络两端传送花费的时间
  • 总时延 = 发送时延 + 传播时延 + 处理时延 + 排队时延
  • 发送时延 = 数据块长度(b) / 发送速率(b/s)
  • 传播时延 = 信道长度(m) / 信号在信道上传播速率(m/s)
  • 处理时延包括分析首部、查错校验、查找路由等
  • 排队时延即节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经历时延,取决于网络当时通信量
  • 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,和传播速率不同

时延带宽积 delay*bandwidth

  • 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 * 带宽
  • 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
  • 连续发送数据时,第一个 bit 到达终点时后续已发送bit的值
  • 仅当代表链路的管道充满 bit 时,链路才充分利用
  • 推论:时延固定时,带宽增长很重要

利用率

  • 信道利用率
    • 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(有数据通过)
    • 利用率增大时,引起的时延急剧增加
    • $D_0$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,$D$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, $U \in [0, 1]$ 表示信道利用率,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, $D$$D_0$ 之间的关系为:$D=\frac{D_0}{1-U}$
  • 网络利用率
    • 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网络协议

  •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
  • 未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/标准/约定
  • 组成要素
    • 语法
    • 语义
    • 同步(事件实现顺序)

网络构建方案

  • 模块化
    • 模块化协议栈+良定义模块接口
    • 独立性强,功能简单,易于实现
    • 适应性差,难以维护
  • 两层结构
    • 应用层+物理层,一一适配
    • 结构清晰,易于维护
    • 新应用需要与每种物理层类型匹配
  • 三层结构
    • 中间层实现对物理层的抽象,对应用层提供统一接口
    • 降低适配工作量
    • 增加设计难度
    • TCP/IP 就是现在的适配层

分层网络模型(Layered Network Model)

分层模型的优点

  • 各层互相独立
  • 灵活性好
  • 结构上可分割
  • 易于实现维护
  • 促进标准化工作

理论模型

  • 开放系统互连(OSI)参考模型(7层协议)
  • 低两层面向媒介
  • 高三层面向应用
  • 网络层和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,但有所区别
  • 网络层机器下层技术实现:主机到主机的通信(尽力而为的交付)

实际架构

  • TCP / IP 架构
  • 体系结构可分为 4 层,但不严格划分,以支持跨层使用网络
子网层
  • 包含 OSI 模型的低两层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
    • 物理层:处理链路上原始比特的传输。传输物理信号、接口、信号编码调制、速率
    • 数据链路层:可靠的点对点数据帧传输
  • 支持多种网络协议
  • 由硬件(适配器)和软件(驱动程序)共同实现
  • 可分多个子层
网际协议(IP)
  • 即 OSI 模型的网络层
  • 网络的关键部分,支持多种网络互联为一个逻辑网络
  • 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通信,分组交换网内分组的路由,确定分组转发路径
端到端协议
  • 即 OSI 模型的传输层
  • 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选择的逻辑信道,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
  • TCP
    • 面向连接的协议
    • 提供可靠的字节流传输
  • UDP
    • 提供不可靠的、无连接的传输
应用层
  • 包含 OSI 模型的高三层: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
    • 会话层: 进程管理、双工、半双工、单工、断点续发
    • 表示层:加解密、数据格式化
    • 应用层:包括应用协议 HTTP / FTP
  • 功能
    • 数据表示
    • 数据加密
    • 会话控制

分层模型工作机制

多路复用、多路分解

  • 基本过程
    • 从发送端系统的协议栈向下
    • 向上和向下经过中间交换节点
    • 向上到达接收端系统协议栈
  • 封装
    • 数据分段,加数据包头
  • 数据包交换
  • 数据包路由
  • 解封
    • 重组原始数据